时间: 2024-04-20 19:29:01 阅读:293
二十四节气虫醒
惊虫:春雷突然响起,惊醒了冬眠在泥土中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升高,春雷渐渐开始骚动。每年公历3月5日左右为惊蛰节。二十四节气之一。隐藏就是隐藏的意思。
惊蛰三后
桃花:桃花红了,从此越开越盛。
苍庚明:黄莺啼。
老鹰变成了鸽子:老鹰开始悄悄躲藏起来繁衍后代,而一直蛰伏的鸽子也开始鸣叫交配。古人没有看到鹰,但周围似乎有更多的鸽子,所以他们误以为鹰变成了鸽子。
惊蛰简介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称为“惊蛰”。惊蛰是指天气转暖,春雷轰鸣,地下冬眠的昆虫被惊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钟曰:“二月节,万物震动,地震雷鸣,故名惊蛰。是蜇虫受惊而逃。”金代诗人陶渊明有诗写道:“春来雨始雷,东角蜂巢尽藏,草木繁茂。”事实上,昆虫听不到雷声。春天回归大地,天气转暖,是它们结束冬眠、“惊跑”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开始的时间各不相同。多年来,云南南部地区平均1月底左右就能听到雷声,而北京的第一个雷日则在4月下旬。 “雷起”这句话,与长江沿岸江南地区的气候格局是一致的。
“春雷乍起,万物生长”。惊蛰时节正值“九九”大晴天,气温升高,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出现冬季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3-6,长江沿岸和南方地区在8以上,而西南、华南地区气温则达到10-15,已经是快乐的春天。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惊蛰节气,将其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代有诗云:“小雨百花新,雷起惊虫,田闲数日,耕作始”。农谚还说:“虫醒节过后,春耕不能停”、“九杨花开了,农活来了。”华北地区冬小麦已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处于冻融交替状态。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 “如果你起床后不耙地,就像蒸馒头已经没气了。”这是当地群众防旱保湿的宝贵经验。长江沿岸和江南地区,小麦已经开始拔节,油菜花也开始开花。它对水和肥料的要求很高。应及时追肥。干旱少雨地区,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以满足蔬菜、小麦、绿肥作物春季生长需要,但防止水分损害最为重要。俗话说:“管麦沟三路口,如倒粪”、“欲收油菜,必勤治沟”。要继续做好清沟排水工作。华南地区要尽快开展早稻播种,同时做好稻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升高,茶树逐渐开始发芽。应及时修剪,追施“催芽肥”,促枝叶多,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开花前应施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的杂草也纷纷发芽。应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 “桃花开时,猪瘟来”。禽畜防疫也应引起重视。
有句农谚:“惊蛰节到了,锄头不停”。惊蛰节到来之际,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春耕忙季。确实如此:四季不待人,一瞬抵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比雨节气高3以上。这是全年气温上升最快的一次。日照时数也显着增加。但由于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较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流域,多数年份紧急时期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播种。其他地区经常出现连续三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12的低温天气。不要盲目地提前开始广播。尽管惊蛰气温快速上升,但降雨量增加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冬眠期总降雨量仅10毫米左右。常年冬旱之后,春季干旱往往开始出现。此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正处于需水高期,对需水敏感。春季干旱往往成为影响早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时也应考虑到这一气候特征。定植后要勤浇水,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惊虫》反映了自然物候现象,意思是:春雷突然响起,惊醒了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迅速上升,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春雷。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即使常年下雨,也能听到春天的第一声雷声。除个别特殊年份外,华南西北部的雷雨一般要到清明节才出现,成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雨最晚开始的地区。
虫醒时节,春光明媚,万物复苏。通过仔细观察积累物候知识,有助于因地制宜安排农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