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20 21:05:02 阅读:266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它们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以及控制农耕季节的工具。它们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就用土规测量日晷(即在平面上竖起一根杆子,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度)来确定四日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节气。一年中,正午土归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短日至”或“短至”),白天最长的为冬至(又称“长至”)。日至”或“长至”),阴影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描述了节气。商代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代,就有了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刘安的《:010—30000》。在他的《六家要义论》《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提到了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我国古代用农历(阴历)来记录时间,用阳历(阳历)来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的祖先称5天为一个节气,3个节气称为节气。全年分为72个节气、24个节气。
由于2000年以来我国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大部分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该地区的气候和物候而制定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说只能作为参考。早在春秋时期就确定了四个节气: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罗下洪、邓平制定了《史记·太史公自序》,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在历法中,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七的月份为上个月的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