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首页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首页 > 24节气 > 古代24节气钟(二十四节气时钟)

古代24节气钟(二十四节气时钟)

时间: 2024-11-01 05:20:01 阅读:22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24节气钟,以及二十四节气时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24节气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二十四节气时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 古代时间名称?

1、古代时间名称?

中国古代时辰、年、月、四季、十二个月份、十二时辰的称呼。

古代的时间,现代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而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

具体划分如下:

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

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

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

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

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时小说中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 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

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

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

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刻。古代漏壶计时,一昼夜100刻,一刻合现在14分24秒(将近15分钟)。

更。古人将一夜分成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二个小时。

戌:7--9 PM:初更(一更)

亥:9-11PM:二更

子:11PM-1AM:三更(半夜三更指此)

丑:1--3 :四更

寅:3--5: 五更

鼓。古代夜时击鼓报更,有多少更就击多少次鼓。四鼓就是四更。

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三更四点,就是半夜12时36分。

时。古人天干地支记时:

子:23--1,三更

丑:1--3 ,四更

寅:3--5, 五更

卯:5--7

辰:7--9

巳:9-11

午:11-13

未:13-15

申:15-17

酉:17-19

戌:19-21, 初更

亥:21-23, 二更

时间的表示法和在古文中的称呼

以申时(15:00-17:00)为例:“申初”指的是15:00,“申正”指的是16:00,“申末”指的是16:00-17:00之间……

关于时间的其它称呼

子:(23-1) 夜半 (午夜、子夜、夜分、中夜、夜中、丙更、夜午)

丑:(1-3) 鸡鸣 (荒鸡)

寅:(3-5) 平旦 (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早晨、昧爽)

卯:(5-7) 日出 (点卯、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

辰:(7-9) 食时 (早食、宴食)

巳:(9-11) 隔中 (禺中、日禺、日禺中)

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

古代人对时间的称呼是“时辰”,一昼夜被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做一个时辰。

这些时辰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每个时辰的具体时间段也有所不同,例如子时指的是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而丑时则是指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24节气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24节气钟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