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1-11 12:01:01 阅读:204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4节气利玛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24节气利玛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
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
现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阳历,亦称公历、太阳历、新历、西历,也称格里高利历。
它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实行的历法。
从这一年后,阳历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罗马皇帝朱里·恺撒所实行的“儒略历”(旧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这种历法在每一万年中约错三天,比旧的“儒略历”每四百年就错三天。
由于这种历法是根据地球与太阳距离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节气”是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过一两天。
西洋历法是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
利玛窦的“泰西历法”当属“儒略历”。
太平天国实行的“天历”,对中国的阴历起了革命,它采用了阳历,但对它也有所改订。
“天历”中有中国原有的“干支”,也有阳历的“礼拜”(星期),可谓阴阳合历。
“天历”在中国历法上说来,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历法。
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元旦起,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和阳历。1949年9月27日,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从此,我国也采用了公元纪年的历法
区别是算法不同,阳历是地球运动周期制定的,农历一种阴阳合历,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天数不同,阳历是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农历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
称呼不同,阳历通常的称呼为某月某日,说明农历通常的称呼是月初为某月初几。此外,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两者还是有差别的。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中国古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中国的农历中有一项伟大发明叫置闰法,以此填补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24节气利玛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24节气利玛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