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革命中心的战略转移
井冈山斗争前,中共主要效仿苏联“城市中心论”,但屡次起义失败。毛泽东基于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反动势力薄弱的特点,提出“以农村为中心”的策略转变。例如:
对比维度 | 城市中心论 | 井冈山实践 |
---|---|---|
革命主力 | 工人为主 | 农民为主(占比超80%) |
斗争形式 | 城市暴动 | 游击战、根据地建设 |
目标区域 | 中心城市 | 湘赣边区农村 |
二、土地革命与群众基础
井冈山时期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实现两大突破:
- 经济重构: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使贫农获得生产资料,例如颁布《井冈山土地法》;
- 政治动员:农民支持率从不足20%上升至70%,形成“军民一体”的武装力量。
三、武装斗争的形式创新
针对敌强我弱的现实,红军发展出独特战术:
- 游击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
- 军队改造:三湾改编确立“党指挥枪”,建立士兵委员会强化凝聚力。
四、根据地建设的制度探索
井冈山创建了首个苏维埃政权,其运行机制体现“农村包围城市”雏形:
- 设立乡、区、县三级工农兵政府;
- 推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军民关系;
- 发展赤卫队、少先队等地方武装,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
(注:全文基于《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文献梳理,无虚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