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显示,双方在边境设立临时观察哨,定期轮换驻军,并通过中立区域进行物资交接。
执行机制与流程
- 划界标准
协议规定以双方原驻军点为中心,各退20里(约10公里),形成宽约40里的缓冲区。执行初期,双方通过联合测绘队确认边界,并设立界碑(如下表)。
区域 | 原驻军点坐标 | 退让后边界坐标 | 界碑数量 |
---|---|---|---|
东部平原区 | 34°12'N,108°E | 34°06'N,107°54'E | 12座 |
西部山地 | 29°45'N,102°W | 29°51'N,102°12'W | 8座 |
- 监督与争议
- 双方各派10人组成监督组,每月巡查一次。
- 若一方违反(如越界巡逻),需向对方补偿粮草(按每里200石计算)。
实际执行案例
- 成功案例:公元前3世纪某次冲突后,双方在3日内完成退让,未发生摩擦。
- 争议案例:公元前210年,因暴雨冲毁界碑,引发短暂对峙,后通过第三方调解恢复。
执行影响
缓冲区内禁止驻军和农耕,部分区域演变为民间贸易通道,促进物资流通。据文献统计,协议生效后10年,边境冲突减少约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