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在寻求救国道路和外部支持的过程中,他最终选择与苏联合作而非其他外国势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
外交态度差异
- 其他外国势力:西方列强长期以来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掠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索取巨额赔款等。这些国家更关注自身在华的经济和政治利益,企图维持中国的半殖民地状态,并不真正希望中国实现独立和富强。
- 苏联:1919年和1920年,苏联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这种平等友好的外交姿态,与西方列强形成鲜明对比,让孙中山看到了与苏联合作的积极前景。
革命理念契合
- 其他外国势力: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是资本主义体系,强调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与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关注人民福祉、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存在一定冲突,无法为中国革命提供真正适合的思想和实践指导。
- 苏联:苏联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国家,其革命理念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社会公平和人民当家作主。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与苏联的革命理念有相通之处,如“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体现了对工农群众力量的重视,与苏联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理念相契合。
实际援助支持
- 其他外国势力:西方列强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中国革命势力进行打压和限制。例如,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过程中,他们往往支持国内的军阀势力,以维护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阻碍中国革命的进程,不会给予实质性的援助。
- 苏联:苏联向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在军事上,派遣军事顾问帮助建立黄埔军校,传授先进的军事理论和训练方法;在物资上,提供武器装备等支持,增强了革命军队的实力。这些实际援助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中国革命来说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外交态度、革命理念以及实际援助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促使孙中山最终选择与苏联合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