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共产国际条约构建反苏氛围
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条约》,次年意大利加入,形成反共产国际轴心。该条约表面针对共产国际,实则主要目标是苏联。这在国际上营造了浓厚的反苏氛围,使英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警惕和敌意加深。英国国内政治势力中,一些保守派和对苏联意识形态持反对态度的人,借此推动政府采取更具对抗性的外交政策。在这种大环境下,英国看待苏联的任何行动都会带有更多的猜忌和防范心理。
苏联-芬兰冲突引发关注
1939年,苏联与芬兰之间爆发冬季战争。由于反共产国际条约构建的反苏大背景,英国将此次冲突视为苏联扩张的表现。英国担心苏联控制芬兰后,会进一步增强在北欧的影响力,威胁到英国在北欧的经济利益,如瑞典的铁矿石供应路线。同时,从战略角度看,苏联在北欧的扩张可能会打破欧洲的力量平衡,对英国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英国行动以遏制苏联
基于以上因素,英国决定对芬兰采取行动。一方面,英国向芬兰提供军事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以增强芬兰的抵抗能力,希望芬兰能够在战争中消耗苏联的实力。另一方面,英国在外交上对苏联进行谴责,试图在国际舆论上孤立苏联。英国还考虑派遣远征军到芬兰,但由于挪威和瑞典拒绝英国军队过境而未能实现。
总之,反共产国际条约的签订改变了英国对苏联的认知和态度,在苏联与芬兰冲突的背景下,促使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战略格局,对芬兰采取了一系列支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