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九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相传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区域。这一划分以河流、山脉为界,强调地理与行政的结合,奠定了早期“中国”疆域的象征性框架。
疑问:为何“九州”这一先秦时期的地理概念,能跨越数千年持续影响中国人的版图认知?
对后世行政体系的渗透
-
王朝治理的模板
秦汉至明清的行政区划常隐含“九州”逻辑。例如,汉代“十三刺史部”中,“冀州”“扬州”等名称直接承袭自九州;唐代“道”制中,“江南道”“淮南道”也暗合九州的地域划分原则。
表格对比:朝代 行政区划名称 与九州的关联 汉代 冀州刺史部 与《禹贡》冀州范围重合 唐代 江南东道 覆盖原扬州、荆州部分区域 元代 湖广行省 整合荆、梁州南部 -
文化认同的符号
“九州”成为“华夏正统”的代称。即使疆域扩张至西域、东北,历代王朝仍以“九州”为文化核心,将边疆纳入“天下”体系。例如,清代“十八省”概念中,“中原九州”象征汉地核心区,与蒙古、西藏等边疆地区形成对比。
地理认知的延续与重构
- 南方地区的“边缘化”:九州中扬州、荆州位于长江以南,但早期文献多强调“中原九州”的中心地位。至唐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九州”概念逐渐包容江南,形成“大九州”观念。
- 近代边疆整合:晚清学者如章太炎重新诠释“九州”,将东北、新疆纳入“新九州”框架,呼应国家统一诉求。
争议与局限
- 地理与行政的割裂:九州划分基于自然地理,但实际行政边界常受政治、军事需求调整。例如,唐代“关内道”覆盖原雍州、梁州,但更强调军事防御功能。
- 民族多元性忽视:九州概念以汉族视角为主,对边疆民族地区(如云贵、青藏)的描述长期模糊,导致后世行政区划中存在“中心-边缘”张力。
结语
“九州”作为古代地理与政治的复合符号,既塑造了中国人“多元一体”的疆域想象,也因历史变迁不断被重新定义。其影响并非直接照搬,而是通过文化记忆、行政命名和思想隐喻,持续渗透于中国版图认知的深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