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提出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基石,深入剖析了经济衰退与失业的根源。
有效需求的定义
有效需求指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是全体厂商雇佣一定数量工人生产产品时所要求得到的产品总量的最低卖价;总需求价格是全体厂商雇佣一定数量工人生产产品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两者相等时,厂商们既不扩大生产也不缩小生产,此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它决定了就业量和国民收入。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源于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幅度小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这意味着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逐渐减少,储蓄比例逐渐增加。例如,当一个人的月收入从5000元增加到6000元时,消费可能只从4000元增加到4500元,边际消费倾向为0.5。这种递减规律使得消费需求相对不足,进而影响总需求。
-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获得的利润率。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品的供给价格会上升,同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未来的供给会增加,其价格会下降,从而使预期利润率下降。当资本边际效率低于利率时,企业就会减少投资。比如,企业原本预期投资一个新项目可获得15%的利润率,但随着类似项目增多,市场竞争加剧,预期利润率可能降至10%,若此时利率为8%,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 流动偏好规律:人们出于交易动机(为了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预防动机(为了应付意外情况而持有货币)和投机动机(为了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货币),更愿意持有现金。当利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反而会上升,债券价格会下跌,此时人们会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愿意购买债券,导致货币需求无限增大,即出现“流动性陷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难以进一步下降,从而无法刺激投资增加。
有效需求不足的影响
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难以销售出去,企业会减少生产规模,解雇工人,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同时,经济衰退会进一步抑制消费和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措施
凯恩斯主张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增加政府支出,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直接增加总需求;也可以减少税收,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货币政策方面,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手段,刺激投资和消费。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加大对高铁、桥梁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