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退位减法常因抽象概念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如何通过具象工具化解这一难点?
核心方法与操作流程
工具类型 | 操作步骤 | 教学目标 |
---|---|---|
数字卡片 | 1.展示如“12-5”算式,用卡片分别表示十位和个位 2.当个位“2”无法减“5”时,将十位“1”换成10张个位卡片 3.合并后重新计算(12→10+2→10+2-5=7) | 直观呈现“借1当10”的动态过程 |
计数器 | 1.拨出十位1颗珠子、个位2颗珠子表示“12” 2.个位不足减时,将十位1颗珠子移至个位,变为10颗 3.个位减5后,十位归零,个位剩余7颗 | 强化“位值”与“借位”的空间关联性 |
教学策略与注意事项
-
分层递进
- 基础阶段:用实物(如小木棒)模拟“拆十法”,如1捆+2根=12根,拆开1捆成10根后减5根。
- 符号化阶段:过渡到卡片/计数器,逐步脱离实物依赖。
-
错误预防
- 常见误区:学生可能忘记“十位借1后需减少1”。
- 应对方案:用红色卡片标记已借出的十位,或在计数器上保留虚线表示已借位。
-
趣味延伸
- 设计“退位闯关游戏”:学生通过正确操作卡片/计数器解锁下一关卡。
- 结合儿歌强化记忆:“十位借一变十颗,个位加十再减多”。
教具选择建议
- 数字卡片:适合视觉型学习者,可自由组合数字,但需注意卡片大小与颜色区分。
- 计数器:适合动手型学习者,动态拨珠过程更易内化“位值”概念,但需避免过度依赖机械操作。
通过以上方法,学生能在具象操作中建立“借位”与“位值”的联系,逐步实现从实物操作到抽象计算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