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成铁路穿越秦岭时面临山势陡峭、地质复杂等挑战,工程团队通过创新设计与技术突破实现贯通。
一、展线设计:螺旋攀升突破高程
秦岭段最大高差达817米,为解决陡坡问题,铁路采用“展线”设计,以迂回盘旋方式减缓坡度。例如:
- 观音山展线:在6千米直线距离内,通过3层螺旋隧道(总长12.7千米)爬升150米。
- 杨家湾站至秦岭站段:以30‰极限坡度结合展线,实现连续爬升。
展线名称 | 长度(千米) | 爬升高差(米) | 关键技术 |
---|---|---|---|
观音山展线 | 12.7 | 150 | 三层螺旋隧道群 |
青石崖展线 | 8.5 | 100 | 桥梁与隧道交替衔接 |
二、隧道工程:穿越破碎岩层
秦岭地质以花岗岩、片岩为主,夹杂断裂带与地下水,施工团队采用以下技术:
- 人工开凿结合爆破:在机械不足的1950年代,以人力配合定向爆破突破坚硬岩层。
- 支护结构强化:针对塌方风险,使用木支撑、混凝土衬砌加固隧道壁。
- 通风与排水系统:设置竖井辅助通风,并开挖导坑排除地下水。
代表性隧道包括:
- 秦岭隧道群:总长度占线路的14%,最长单洞达2.3千米。
- 观音山隧道:穿越断层带时采用分段掘进法,每日进度仅0.8-1.2米。
三、桥梁建设:跨越深谷激流
为跨越嘉陵江峡谷及山涧,铁路修建桥梁340座,关键技术包括:
- 高墩桥设计:如嘉陵江大桥采用钢筋混凝土墩台,墩高56米。
- 简支梁与拱桥结合:在狭窄河谷采用预制构件拼装,缩短工期。
- 基础稳固技术:在河床软基处打入木桩群,增强承载力。
四、应对地质灾害
针对滑坡、泥石流频发区域,工程团队实施:
- 边坡加固:砌筑挡土墙13万立方米,种植植被固土。
- 导流工程:修建排水沟、涵洞800余处,引导山洪远离路基。
- 动态监测:施工期间设置监测点,及时调整路线避开断层。
五、人力与协作模式
在机械化程度不足的条件下,11万军民参与建设,采用:
- 分段施工法:将全线划分为40个工区同步推进。
- 就地取材:利用秦岭石料烧制石灰,减少运输成本。
- 夜间作业:通过火把、马灯照明实现24小时轮班攻坚。
(注:数据源自《宝成铁路修建史料》及工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