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彼时国家急需大批建设人才,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教育领域经验丰富。在此背景下,学校践行“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融合模式。
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在专业设置上,中国人民大学参考苏联模式,设立了财政、贸易、经济计划等与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经济管理人才。同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增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如中国革命史、中国语文等,强化学生对本国国情和文化的理解。在课程体系方面,既引入了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传播先进的理论知识;又根据中国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使学生所学知识能更好地应用于中国实践。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聘请苏联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教学工作。这些苏联专家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术理念,为教师们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机会。同时,学校也注重培养本土教师,选派优秀教师到苏联学习深造,将苏联的教育经验带回国内。回国后的教师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实践,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此外,学校还鼓励苏联专家与本土教师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促进了学术交流与融合。
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
教学方法上,借鉴苏联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习等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讲授系统传授知识,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实习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但在实践过程中,也结合中国学生的特点和学习习惯进行了调整。例如,在实习环节,安排学生到中国的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在教材编写方面,一方面翻译引进苏联的优秀教材,为教学提供参考;另一方面组织教师结合中国实际编写教材,将苏联的理论知识与中国的实践案例相结合,使教材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举措,中国人民大学在成立初期成功将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