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对天狼星B进行光谱研究时,运用当时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成熟的光谱分析方法,一步步揭开了其白矮星的本质。
研究背景
19世纪,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天狼星运动轨迹异常,推测存在伴星。1862年,天狼星B被直接观测到,但它亮度极低,研究困难。20世纪初,量子力学和光谱学理论发展,为研究恒星光谱奠定基础,亚当斯借此开展对天狼星B的研究。
研究过程
阶段 | 具体研究内容 |
---|---|
收集光谱数据 | 亚当斯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大口径望远镜和高分辨率光谱仪,长时间观测天狼星B,收集其光谱数据。因天狼星B很暗,需多次曝光和长时间累积才能得到清晰光谱。 |
分析光谱特征 | 仔细分析收集到的光谱,发现天狼星B光谱中有明显的氢、氦等元素吸收线。与其他已知恒星光谱对比,发现其吸收线特征和位置不同。 |
结合理论计算 | 依据当时的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对天狼星B的光谱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根据光谱中吸收线的强度和宽度,估算出天狼星B的表面温度、密度等物理参数。 |
研究结果
经研究,亚当斯发现天狼星B表面温度高但光度低,体积小密度大,符合白矮星特征。1915年,他正式确认天狼星B为白矮星,这一发现推动了恒星演化理论发展,让人们对恒星生命周期有了更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