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冯玉祥辞去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后,吉鸿昌、方振武等将领顶住压力,以“抗日救国”为旗帜,通过以下行动与声明延续抗战:
行动/声明 | 具体内容与意义 |
---|---|
重组抗日武装 | 将原同盟军改编为“抗日讨贼军”,吸纳爱国军民,兵力达1.5万人,在察哈尔、热河一带继续作战。 |
发表《抗日到底通电》 | 提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强调“国土未复,绝不罢兵”,呼吁全国同胞共同抵御外侮。 |
联合民众力量 | 在赤城、独石口等地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参与后勤支援与情报传递,形成军民协同作战模式。 |
血战多伦与怀柔 | 1933年7月率军强攻日军占领的多伦,激战五昼夜收复失地;9月在怀柔阻击日军,牵制关东军南下。 |
拒绝妥协条件 | 面对国民政府施压,公开声明“抗日者无罪”,拒绝交出军队,最终遭国、日联合围剿而失败。 |
其通电声明的核心精神体现在三方面:
- 誓死抗战的意志:以“头颅可断,热血可流,救国之心不可灭”表明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
- 收复国土的目标:明确提出“驱逐日寇出察哈尔,光复东北三省”,将局部抗战与全国救亡紧密结合。
- 团结救亡的呼吁:抨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主张“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展现民族大义高于派系纷争的立场。
吉鸿昌等人虽因孤立无援最终失败,但其行动与声明打破了华北地区的妥协氛围,为后续全面抗战凝聚了民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