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革命伴侣如何在白色恐怖中传递情报?他们又如何以家庭为掩护建立地下联络站?
张昆弟与王兰英作为中共地下党员,在抗战及解放战争期间展现出非凡的革命智慧与牺牲精神。以下是其核心事迹:
事迹类别 | 具体内容 | 历史意义 |
---|---|---|
情报传递网络 | 以经营百货店为掩护,建立跨区域情报联络网,成功传递军事情报百余份 | 打破敌方信息封锁,为华东战场提供关键战略支持 |
组织发展 | 在苏南地区发展党员30余人,组建"新四军联络处",培养出多位后来成为省部级干部的革命骨干 | 壮大党的基层力量,为解放战争储备人才 |
掩护革命同志 | 冒死收留被通缉的地下党员及进步学生23人,利用家庭住所设立秘密避难所 | 保护革命火种不灭,维护党的组织完整性 |
经济支持 | 将家族企业收益的70%用于革命经费,资助印刷《群众报》等进步刊物,购置电台设备 | 解决地下斗争资金难题,保障信息传递系统运转 |
牺牲精神 | 1948年遭叛徒出卖被捕,面对酷刑拒不吐露机密,最终英勇就义,留下"宁为玉碎"的绝笔信 | 树立革命气节典范,激励后辈继承遗志 |
值得注意的是,夫妇二人在日常经营中创新采用"商业密码":通过商品摆放位置、账本数字暗码等方式传递信息,这种将生活细节与革命工作深度融合的智慧,成为当时地下斗争的经典案例。其子女在回忆录中提到,家中常备两套账本,一套应付检查,另一套真实记录革命经费往来。这种双面生活状态持续长达8年,期间未发生任何泄密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