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福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的古往“金”来教育项目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古老的黄金工艺重新焕发生机,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传承事业中呢?
搭建传统工艺与现代教育的桥梁
该项目通过系统化课程开发,将故宫馆藏的黄金文物工艺拆解为可学习的模块,比如花丝镶嵌、錾刻、累丝等技艺,制作成图文教程和视频资源,免费向社会开放。这解决了传统工艺“口传心授”效率低的问题,让普通人也能接触到专业知识。
同时,联合高校开设实践工作坊,邀请故宫专家和周大福资深匠人现场授课,学生可以亲手操作工具,体验从设计到成品的完整流程。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比单纯的书本学习更能激发兴趣,这正是当下年轻人偏好的沉浸式学习方式。
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增强传承动力
为什么要传承黄金工艺?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延续吗?其实不然。项目团队深入研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某件清代金器的纹样象征着皇家礼制,某件首饰的工艺反映了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这些内容被融入教育材料,让学习者明白,黄金工艺不仅是手艺,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例如,在介绍“点翠”工艺时,不仅讲解制作步骤,还会说明翠鸟羽毛的选择与环保理念的结合,引导学习者思考传统工艺在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化深度的挖掘,让传承不再是枯燥的技术重复,而是有温度的文化传递。
创新传播形式,扩大受众范围
面对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项目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线上工艺展”,用3D建模技术还原文物细节,观众可以放大查看纹样的每一处肌理。还发起“我的金工日记”话题挑战,鼓励学习者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优秀作品有机会在故宫文创店展出。
线下则举办“工艺进校园”活动,在中小学设置体验课,让孩子们用简易材料模拟錾刻过程,从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这种“线上+线下”“专业+大众”的传播矩阵,打破了地域和年龄的限制,让黄金工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联动产业力量,构建传承生态
周大福作为企业,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一方面,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设立“黄金工艺传承奖学金”,资助有潜力的年轻匠人深造;另一方面,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推出联名文创产品,比如以故宫瑞兽为灵感的黄金首饰,这些产品的热销反哺了工艺研发和教育投入。
这种“教育-创作-市场”的闭环,让传承不再依赖单一的政府或机构扶持,而是形成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据统计,项目启动两年来,已有超过50万人次参与线上学习,培养了200多名青年工艺爱好者,其中10人成功入职周大福文创设计部门。
从社会实际来看,传统工艺的传承面临“老龄化”和“小众化”的困境,而古往“金”来项目通过教育创新、文化赋能和产业联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它告诉我们,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人能接受的方式让文化活起来。未来,如果能进一步与职业教育体系结合,培养更多专业人才,黄金工艺的传承之路将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