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惠州市纪委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与多维度实践探索,逐步构建起覆盖责任落实、流程规范、技术赋能的基层减负监督体系。以下从机制创新、技术应用、协同治理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一、机制设计层面
核心措施 | 实施路径 | 预期成效 |
---|---|---|
清单管理制度 | 明确基层权责边界,梳理“属地管理”事项清单 | 减少形式主义任务下沉 |
数字化监督平台 | 开发“基层减负”专项模块,实时监测文件数量、会议频次等指标 | 提升监督精准度 |
问责容错机制 | 建立“三个区分开来”容错清单,严查“推责甩锅”行为 |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
二、技术赋能实践
- 大数据比对:整合政务系统数据,自动识别重复性报表、多头考核等问题。
- 移动终端反馈:开通“基层减负直通车”小程序,实时收集一线痛点。
- AI预警模型: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基层单位信访投诉中的高频问题。
三、协同治理模式
- 纵向联动:建立市-县-镇三级纪委“减负监督专班”,定期下沉调研。
- 横向协作:联合组织部、督查办等部门,开展“文山会海”专项整治。
- 社会参与:聘请人大代表、村务监督员担任“减负观察员”,拓宽监督渠道。
当前需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平衡减负与责任落实的关系,以及如何避免监督形式化。下一步可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动态调整的监督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