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劳联和产联的合并是美国工会运动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一合并受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推动,对美国工会发展影响深远。
应对共同外部威胁
- 企业反工会策略:二战后企业为削弱工会力量,采取各种反工会手段。如实施“工会店”禁令,限制工会招募会员;利用法律诉讼打压工会活动。劳联和产联单独应对效果不佳,合并能整合资源、增强谈判能力,共同对抗企业压力。
- 政府政策压力:政府出台一系列不利于工会的政策,像《塔夫脱-哈特利法》限制工会罢工权利、加强对工会内部事务监管。劳联和产联合并可集中力量游说政府,争取更有利政策环境。
内部矛盾缓和
- 意识形态分歧缩小:早期劳联奉行“纯粹工会主义”,注重经济利益;产联有较强产业工会理念和一定激进色彩。二战后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美国国内经济发展,两者意识形态差异逐渐缩小,为合并创造思想基础。
- 领导权纷争缓解:过去双方在工会领导权上存在激烈竞争。二战后有识之士意识到合并好处,推动双方领导人搁置争议、寻求合作,促进合并进程。
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 产业结构调整:二战后美国产业结构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转变。劳联主要代表熟练工人,产联侧重产业工人,合并能使工会组织覆盖更广泛产业领域,适应产业结构变化。
- 增强会员凝聚力:产业结构变化使工人就业流动性增加,单个工会难以满足会员跨行业需求。合并后可提供更全面服务,增强会员归属感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