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的朗读指导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望峰息心”的深层含义?仅仅通过字面翻译就能让学生真正领会作者寄托其中的情感与哲思吗?
在《与朱元思书》的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理解“望峰息心”的深层含义,需要将朗读技巧与文本解读深度融合,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发音。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朗读停顿、语气语调,更要通过多维度的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触摸到作者吴均在山水之间寄寓的精神追求。
一、以朗读节奏划分感知文本层次,铺垫理解基础
朗读不是简单的出声读,而是通过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来展现文本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起伏。对于“望峰息心”所在的段落,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节奏的划分,感知其与前后文的联系。
- 句间停顿与语速把控:在朗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时,“鸢飞戾天者”后稍作停顿,语速可略缓,表现出对这类人的审视;“望峰息心”则应读得沉稳而有内省感,仿佛内心的喧嚣被山峰的静穆所抚平。通过这样的朗读处理,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句子内部的对比关系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 对比朗读强化情感倾向:将描写富春江奇山异水的句子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进行对比朗读。前者可以读得激昂、赞叹,突出山水的壮美;后者则转为平和、沉静,体现出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这种对比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山水之景对人的精神状态产生的影响,为理解“息心”的含义做铺垫。
二、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探寻“息心”之源
“望峰息心”并非凭空而来,它与作者吴均的生平经历以及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在当今社会,人们同样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息心”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呼应。
- 简介作者与“吴均体”风格:吴均出身贫寒,却勤奋好学,其诗文风格清拔有古气,时称“吴均体”。他曾因私撰《齐春秋》被免职,这一经历可能让他对官场的倾轧、世俗的烦扰有更深的体会。在朗读指导时,简要介绍这些背景,学生就能理解作者为何会在面对雄奇山峰时产生“息心”的感慨——这既是对自然之美的折服,也是对官场生活的一种反思与疏离。
- 联系社会实际解读“鸢飞戾天”:“鸢飞戾天者”指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在今天,“鸢飞戾天”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一些人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多的财富而奔波劳碌,甚至不择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能让自己“息心”的“山峰”?这个“山峰”可以是自然山水,也可以是内心坚守的道德准则或精神追求。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能更真切地理解“望峰息心”所蕴含的对世俗功利的超越。
三、通过情境想象与角色扮演,深化“息心”体验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情境想象和角色扮演能帮助他们更直观地进入文本情境,深化对“息心”的情感体验。
- 闭目想象,代入“望峰”情境:在学生朗读到“望峰息心”时,可引导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站在富春江的岸边,抬头仰望那些直插云霄的山峰。这些山峰雄伟、挺拔、宁静,它们千百年来矗立在那里,见证了无数的世事变迁。在这样的景象面前,个人的烦恼、欲望是不是显得渺小了许多?内心的躁动是不是会逐渐平息?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想象,学生能初步体会到“息心”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安顿。
- 角色扮演,对话“鸢飞戾天者”:可以让学生扮演“鸢飞戾天者”,说说自己在追求功名利禄过程中的疲惫与焦虑;再让另一位学生扮演“望峰者”,描述看到山峰后的内心感受。通过对话,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望峰息心”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在认清世俗纷扰后主动选择的精神超脱,是对内心和谐的追求。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比单纯的讲解更有说服力。
四、联系现实生活,引导“息心”的当代价值思考
学习古代诗文,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现实生活。“望峰息心”所倡导的精神境界,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讨论“现代人心如何‘息’”:在当今社会,科技发达,信息爆炸,人们很容易被各种欲望和焦虑裹挟。那么,现代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息心”呢?是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还是走进自然感受山水的魅力,抑或是培养一种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能将“望峰息心”的内涵从文本延伸到现实,理解其对于个人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 反思“内卷”现象下的“息心”智慧:当前社会存在一定的“内卷”现象,很多学生也面临着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引导学生思考:在竞争中,我们是否也需要“望峰息心”的智慧?这里的“峰”可以理解为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当我们过于执着于眼前的分数和排名时,不妨抬头看看“山峰”,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从而调整心态,避免在功利的漩涡中迷失自我。
据调查,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其中因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引发的焦虑情绪较为普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从“望峰息心”中汲取精神力量,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