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观点如何影响当代艺术创作与接受?
夏研的研究以“艺术心理动力学”为核心框架,融合认知科学与美学理论,提出以下五大核心观点:
一、主体间性审美模型
认为艺术创作与接受是创作者、作品、受众三者动态互动的心理场域。
- 关键机制:通过“情感共振”与“意义协商”实现跨主体理解。
- 案例:观众在观看戏剧时,潜意识补全角色未言明的心理动机,形成个性化解读。
二、情感投射的双通道理论
提出艺术情感传递存在“显性符号”与“隐性共鸣”两条路径。
路径类型 | 作用机制 | 典型应用 |
---|---|---|
显性符号 | 通过色彩、旋律等直接触发情绪 | 影视中的红色象征危险 |
隐性共鸣 | 依赖文化记忆与个体经验的间接映射 | 诗歌中的意象引发联想 |
三、审美认知的“阈值效应”
强调艺术接受存在“理解舒适区”与“突破阈值”的辩证关系。
- 低阈值作品(如流行音乐):依赖熟悉符号快速引发愉悦感。
- 高阈值作品(如先锋戏剧):通过陌生化刺激推动认知重构。
四、创作心理的“镜像循环”
揭示艺术家在创作中同时扮演“主体”与“客体”的双重身份。
- 镜像阶段:创作者通过自我反思调整表达方式,形成“创作-反馈-修正”的闭环。
- 应用价值:解释为何作家常通过角色完成自我疗愈。
五、跨媒介心理映射
提出不同艺术形式(文学、绘画、舞蹈)共享底层心理编码系统。
- 实证研究:实验表明,抽象画作能激活观众与诗歌相似的脑区活动。
- 实践意义:为多媒体艺术创作提供神经美学依据。
夏研的理论体系不仅为艺术批评提供新工具,更推动了人工智能生成艺术的心理学评估标准制定。其研究被广泛应用于影视剧本优化、博物馆观众行为分析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