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通过决议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明确政治建军方向,将红军任务与群众路线结合。
一、性质的重塑:从军事组织到政治军队
会议前红军性质 | 会议后红军性质 |
---|---|
存在流寇思想、单纯军事观点 | 强调党指挥枪,军队为政治目标服务 |
组织松散,纪律性不足 | 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强化思想统一 |
部分成员脱离群众 | 规定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
二、任务的扩展:三大核心职能
古田会议提出红军需完成:
- 打仗消灭敌人
- 从游击战转向正规战与群众武装结合。
- 筹款解决经济
- 通过土地革命获取资源,而非单纯依赖缴获。
- 宣传组织群众
- 建立根据地,推行“宣传队”“工作队”职能。
三、思想建设:纠正非无产阶级倾向
会议批判了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等思想,要求:
- 党员需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
- 士兵委员会权力受党组织约束;
- 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升凝聚力。
四、制度保障:组织结构调整
- 党委领导制:连建支部、营建党委,确保党渗透基层。
- 政治工作条例:规范宣传、教育、纪律监督流程。
- 士兵代表会议:在党组织框架下有限参与决策。
五、历史影响对比
领域 | 会议前 | 会议后 |
---|---|---|
军队与党关系 | 部分军事干部排斥党的领导 | 党权高于一切,绝对服从 |
军民关系 | 存在对立或疏离 | “鱼水关系”,依靠群众发展 |
战略目标 | 以生存和扩张为主 | 服务土地革命与政权建设 |
通过以上变革,红军从传统武装转变为具有明确政治属性、严密组织体系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型人民军队,为后续革命胜利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