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获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但中美俄英法五国均未派代表出席颁奖仪式,引发外界对核裁军分歧的关注。
背景与核心矛盾
ICAN推动的《禁止核武器条约》于2017年通过,要求全面禁止核武器的研发、生产及储存。该条约获122国支持,但五大拥核国家均未签署,且公开反对其内容。以下是矛盾焦点:
国家立场 | ICAN主张 | 五大国回应 |
---|---|---|
核武器合法性 | 全面禁止核武器 | 核威慑是国家安全核心保障 |
裁军路径 | 直接废除 | 渐进式裁军(如《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国际参与度 | 非核国家主导 | 未获拥核国协商认可 |
抵制的具体原因
-
安全利益冲突
五大国将核武器视为维护战略平衡的关键工具。例如,美国在《核态势评估》中明确表示,核武器是“终极威慑手段”;俄罗斯称其核政策为“主权防卫底线”。ICAN的激进主张被认为威胁现有安全框架。 -
条约的可行性争议
拥核国家认为,《禁止核武器条约》缺乏实际约束力。例如,中国外交部曾指出,核裁军需“兼顾各国安全关切”,而非通过单方面施压实现。 -
国际机制的分歧
五大国更倾向于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等现有机制推动裁军,认为ICAN绕过了拥核国的参与,导致条约“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事件后续影响
尽管ICAN获奖引发舆论对核裁军的讨论,但五大国仍坚持原有立场。2023年,美俄暂停《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谈判,进一步凸显拥核国与禁核主张的深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