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时期,荣氏企业面临着市场被挤压、企业遭破坏等严峻局面,在市场竞争和民族危机双重压力下,荣氏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
内迁与重建
为躲避日军破坏,荣氏企业将部分工厂内迁。如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申新纺织厂和福新面粉厂等企业,把重要的机器设备等物资运往内地。内迁过程艰难重重,不仅要克服长途运输的困难,还要应对沿途的战乱和恶劣环境。到达内地后,企业着手重建,尽管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工人不足等问题,但荣氏企业努力恢复生产,在内地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企业实力,也为后方提供了必要的物资。
灵活调整经营策略
在市场竞争方面,荣氏企业灵活调整产品结构。由于战争时期人们对粮食的需求大增,福新面粉厂加大面粉生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同时,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申新纺织厂调整纺织品的种类和规格,生产更适合战时需求的粗布等产品。此外,企业还加强成本控制,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合理安排人员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以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抵制与抗争
面对日军的经济侵略和强占,荣氏企业进行了抵制。一些荣氏企业拒绝与日军合作,即便面临威胁也坚守民族气节。例如,荣氏家族成员拒绝将企业卖给日本商人,拒绝为日军提供物资。部分企业员工也自发组织起来,保护企业设备和物资,与日军的破坏行为作斗争。虽然这种抗争在强大的日军面前力量有限,但展现了荣氏企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寻求多方支持
荣氏企业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他们与国民政府沟通,争取政策上的扶持和资金援助。同时,荣氏企业也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呼吁,获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一些爱国人士和社会团体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在市场竞争和民族危机中的困境。
日本侵华时期,荣氏企业通过内迁重建、调整经营策略、抵制抗争以及寻求多方支持等方式,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应对市场竞争和民族危机,为民族工业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