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护肤品成分表需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水/溶剂除外)。但实际产品中存在多种例外情况,需结合具体规则解读:
成分类型 | 排序规则 | 常见例子 |
---|---|---|
水/溶剂 | 无论含量多少,固定排第一 | 纯净水、甘油、丙二醇 |
主要功效成分 | 若含量≥1%,需按含量降序排列 | 透明质酸、烟酰胺(含量高时) |
辅助成分 | 含量<1%的防腐剂、色素、香精可任意排序 | 羟苯甲酯、香精复合物 |
复合添加剂 | 同一功能的多种成分可合并标注 | “卡波姆+三乙醇胺” |
消费者需注意:
- 水基产品陷阱:水含量通常占80%以上,但实际有效成分可能仅占0.1%-2%。
- 营销话术干扰:部分品牌将低含量活性成分提前(如“XX精华液”中活性物仅0.5%),需结合配方浓度判断。
- 法规例外条款:防腐剂、pH调节剂等即使含量低,也可能因功能需求前置。
案例对比:
- 产品A:水、甘油、透明质酸钠(0.1%)、苯氧乙醇(0.8%)
- 产品B:水、透明质酸钠(1.5%)、甘油、苯氧乙醇
结论:成分排序是含量高低的参考依据,但需结合具体法规条款、产品类型及品牌配方逻辑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