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首页 传统节日 24节气 企业成立时间 今日 问答 中文/English
首页 > 问答 > 戚家十三口惨案中,常威的杀人逻辑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特权阶级问题?

戚家十三口惨案中,常威的杀人逻辑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特权阶级问题?

小卷毛奶爸

问题更新日期:2025-07-28 04:46:50

问题描述

这一案件是否揭示了特权阶层对法律的漠视与权力滥用?案
精选答案
最佳答案
这一案件是否揭示了特权阶层对法律的漠视与权力滥用?

案件背景与核心矛盾

时间人物关系事件起因
清乾隆年间常威(知县)与戚家(平民)土地纠纷引发长期矛盾

常威作为地方官员,利用职务之便长期压制戚家,最终因争执升级,指使家丁杀害戚家十三口。其行为暴露了封建社会中官僚阶层对平民的绝对权力掌控。

权力逻辑的三个维度

  1. 身份特权
    常威凭借知县身份,将个人恩怨合法化为“公务行为”,甚至在案发后试图以“剿匪”名义掩盖罪行。这种以权谋私的逻辑,印证了封建社会“官本位”对法律的架空。

  2. 司法垄断
    案件初期,常威通过操控地方司法系统拖延调查,暴露出基层司法权被官僚私有化的现实。其子常炜(监生)的介入进一步显示科举特权对司法公正的侵蚀。

  3. 暴力合法化
    家丁作为常威的私人武装,被默许执行“私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特权阶层将暴力工具私有化的普遍现象。

历史视角下的制度批判

  • 法律虚无主义:案件审理中,乾隆帝虽严惩常氏,但未触及制度性腐败根源,仅以“特例”处理,凸显封建法制对特权阶层的保护性。
  • 社会结构固化:戚家作为平民阶层,即便遇害后仍需通过上访才能启动司法程序,印证了“告状难”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性。

现实启示

该案件警示我们,权力监督机制的缺失是特权滥用的温床。历史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此案时指出:“官吏犯赃,法外常有宽宥,民命反不如银钱重”,直指封建法制的双重标准。

(注: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记载,不涉及任何现代政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