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轮船招商局面临经营困境,李鸿章凭借其政治影响力和对局势的把握,运用漕运政策与官方支持,助力招商局实现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
漕运政策助力
- 漕粮运输倾斜:李鸿章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奏请朝廷将部分漕粮运输业务交由招商局承担。这为招商局提供了稳定的业务来源,保证了一定的收入。例如,在1873-1874年,招商局承运漕粮约11万石,到1877年激增至约20万石。稳定的漕粮运输业务使招商局能够合理安排船只调度和人员配置,降低了运营成本。
- 运价保护:为保障招商局在漕运业务中的利益,李鸿章还推动制定了相对合理的漕运运价。通过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成本对比,结合市场行情,确定了能让招商局盈利的运价标准。这避免了招商局在漕运业务中因低价竞争而亏损,使其在漕运市场中获得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官方支持护航
- 资金扶持:面对招商局资金短缺的问题,李鸿章多次向朝廷申请拨款和贷款。1872年,招商局成立之初就获得了官款13.5万串制钱作为启动资金。此外,还通过政府担保,帮助招商局从外国银行获得低息贷款。这些资金支持使得招商局能够购买更多的轮船,扩大运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 市场保护:李鸿章利用官方力量限制外国轮船公司对招商局的挤压。他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如限制外国轮船公司进入某些航线、提高其运营成本等,为招商局创造了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鼓励华商将货物交由招商局运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招商局的业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