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设施如何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成为育人实践的载体?
景德镇一中的校园规划以“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践融合、全人教育渗透”为核心理念,通过特色建筑与设施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以下为部分代表性设施及其教育价值解析:
设施名称 | 功能定位 | 教育理念体现 |
---|---|---|
陶瓷艺术工坊 | 集陶艺创作、烧制、展示于一体,配备传统窑炉与现代数字建模设备。 | 传承非遗技艺,培养工匠精神;跨学科融合(历史、化学、美学),践行“做中学”理念。 |
创客中心 | 包含3D打印、机器人实验室、编程教室,与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开发课程。 | 强化STEAM教育,推动科技创新;通过项目制学习(PBL)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 |
青瓷书院 | 古风建筑内设国学讲堂、陶瓷文献馆,定期举办非遗大师驻校活动。 | 深化文化自信教育,构建“文脉传承-批判性思维-艺术表达”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
生态实践园 | 分区种植本地特色作物,配套气象监测站与昆虫观察室,与生物、地理课程联动。 | 实践劳动教育与生态理念,通过自然观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责任意识。 |
智能运动中心 | 配备AI体测系统、VR训练舱,数据直连学生健康档案,课程融入运动康复与体育科技模块。 | 推动“健康第一”理念,结合大数据分析优化个性化体育方案,强化科技赋能体质管理。 |
特色亮点说明
- 陶瓷工坊的“双轨制”教学:学生既可学习拉坯、釉下彩等传统技艺,也可通过数字窑炉模拟实验优化烧制参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技术应用的平衡。
- 创客中心的“校企联动”模式:与本地陶瓷企业合作开发智能陶瓷传感器项目,将课堂成果转化为专利产品,体现“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社会责任。
- 青瓷书院的“沉浸式文化场域”:建筑采用明清书院布局,但内部融入多媒体交互装置,通过“古韵今用”设计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这些设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课程群-空间-评价”三维联动机制,形成从技能培养到价值观塑造的完整育人链条。例如,陶瓷工坊的创作成果会进入校园拍卖会,收益捐赠公益项目,将艺术教育延伸至社会责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