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印尼通过建立预警系统、调整机构职能、加强社区培训等方式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减少未来损失。
一、灾害预警系统升级
印尼政府与国际组织合作,构建覆盖全国的灾害预警网络,具体措施如下:
措施内容 | 实施效果 |
---|---|
部署深海浮标和地震传感器 | 实时监测地震与海啸活动,预警时间缩短至5分钟 |
建立印度洋海啸预警中心 | 覆盖周边28国,实现多国数据共享 |
开发手机警报推送系统 | 灾害信息可直达90%以上沿海居民手机 |
二、应急管理机构改革
- 成立国家灾害管理局(BNPB)
整合原分散的救灾部门,统一协调救援、物资调配与灾后重建。 - 制定标准化应急预案
明确各级政府职责,细化火山、地震、海啸等不同灾害的响应流程。
三、社区防灾能力建设
- 定期开展疏散演练:沿海地区每年至少组织2次大规模演习,覆盖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
- 培训地方应急志愿者:累计培养4.2万名社区防灾指导员,配备基础救援装备。
- 建设避难基础设施:在亚齐、爪哇岛等地修建86处高地避难所和应急物资储备库。
四、法规与资金保障
- 修订《灾害管理法》,强制要求新建建筑符合抗灾标准。
- 设立国家灾害基金,年度预算从2005年的1200万美元增至2020年的8.7亿美元。
五、国际合作深化
与德国、日本等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引进卫星监测、灾情模拟系统;参与东盟灾害应急协调机制,实现跨国救援快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