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棣华医生曾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继承白求恩精神,推动抗战时期医疗援助。
一、医院建立背景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前身为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附属医院,1939年为纪念白求恩逝世更名。
时间 | 事件 |
---|---|
1938年 | 白求恩赴华支援抗战医疗工作 |
1939年 | 白求恩逝世,医院更名 |
1940年 | 柯棣华抵达医院参与医疗救援 |
二、柯棣华与医院的直接联系
- 职务关联
1941年柯棣华被任命为医院首任院长,主持外科工作并培养医务人员。 - 医疗贡献
在物资匮乏条件下,他完成900余例手术,编写战地医疗手册,建立流动医疗队。
三、精神传承与实践
- 延续白求恩模式:沿用白求恩提出的“贴近前线、战地救治”原则。
- 国际主义象征:两人均以国际医生身份支援中国,医院成为中外医疗合作的标志。
四、历史影响
柯棣华病逝后,医院继续作为华北地区核心医疗基地,其事迹被纳入党史教育与卫生系统教材,体现抗战时期国际医疗援助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