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学术活动带来了沉重打击,之后研究院逐步恢复重建,重回正轨。以下是具体介绍:
“文革”对学术活动的影响
- 研究工作停滞:“文革”期间,极“左”思潮盛行,许多传统戏曲被批判为“封资修”毒草,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正常学术研究无法开展。研究人员无法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深入探讨,如对戏曲历史、表演艺术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被迫中断,大量研究计划搁置。
- 人才队伍受创:众多研究院的专家、学者遭到迫害,被下放劳动或接受审查。他们失去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和环境,人才队伍遭受重创。例如,一些知名的戏曲研究专家被批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无法专注于学术工作。
- 资料损毁散失:研究院大量珍贵的戏曲资料,包括剧本、音像资料、研究手稿等,在“文革”的混乱中被损毁或散失。这些资料是戏曲研究的重要基础,其损失对学术活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研究院的恢复重建过程
阶段 | 恢复重建举措 |
---|---|
初步整顿 | “文革”结束后,国家开始对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中国戏曲研究院也着手清理“文革”造成的影响,召回被下放的研究人员,为受迫害的专家、学者平反昭雪,让他们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
资料收集整理 | 研究院组织人员大力收集和整理在“文革”中散失的戏曲资料,同时积极采购和征集新的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抢救回了一部分珍贵的戏曲遗产,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
恢复学术活动 | 逐步恢复正常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举办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戏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开展戏曲理论研究、戏曲史编纂等工作,使研究院的学术活动重新活跃起来。 |
培养新生力量 | 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培训班、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戏曲研究人才。为研究院注入新鲜血液,保障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