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在血液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确保血液来源合法、使用安全、管理规范,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权益。
一、法律依据与核心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规定,医疗机构需落实以下要求:
法律/法规名称 | 核心要求 | 适用范围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血液必须由合法血站供应,禁止私自采血 | 全国医疗机构 |
《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 建立血液全程管理制度,确保可追溯 | 二级以上医院及血库 |
《传染病防治法》 | 血液需经严格检测,防止疾病传播 | 所有涉及血液操作的机构 |
二、操作规范与责任划分
-
血液来源合规性
医疗机构必须从具备《血站执业许可证》的机构获取血液,禁止使用非法渠道血液。紧急情况下自体输血需符合《自体输血技术管理规范》。 -
用血前核查程序
- 核对血液包装完整性、血型标识、有效期;
- 执行双人双签制度,记录血液出入库信息;
- 输血前进行床旁交叉配血试验。
-
临床用血管理
实行分级审批制度:- 800ml以下由主治医师审批;
- 800-1600ml需副主任医师审核;
- 超过1600ml须经输血科会诊。
三、监督与违规处理
-
内部监督机制
医疗机构需设立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开展血液安全自查,重点检查冷链管理、记录完整性等环节。 -
外部监管措施
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通过飞行检查、年度校验等方式,对违规行为实施以下处罚:- 警告或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轻微);
- 暂停执业或吊销许可证(造成严重后果);
- 移送司法机关(涉及刑事责任)。
四、特殊场景注意事项
- 开展血浆置换、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前,需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 急救用血须同步完善补办审批手续,6小时内完成书面记录;
- 发现疑似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注并保留血样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