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湿滑版本需要更复杂的探索策略?
环境特性对比
维度 | 非湿滑版本 | 湿滑版本 |
---|---|---|
动作确定性 | 动作完全可控,无随机滑动 | 动作存在随机滑动(概率分布) |
状态转移 | 确定性转移(动作→状态) | 随机性转移(动作→多个可能状态) |
探索难度 | 低(路径可预测) | 高(需处理不确定性) |
收敛速度 | 快(策略稳定后少调整) | 慢(需多次试错验证策略) |
算法适用性 | 适合简单Q-learning或价值迭代 | 需强化探索机制(如DQN、PPO) |
训练差异的深层原因
-
环境动态差异
- 非湿滑版本中,智能体执行动作后直接到达目标状态,无需处理随机性。例如,向右移动必然到达右侧格子。
- 湿滑版本中,动作可能触发随机滑动(如30%概率向右,70%概率向左),导致状态转移不可预测。
-
探索策略需求
- 非湿滑版本可通过简单ε-greedy策略(如随机探索10%动作)快速收敛,因环境确定性高。
- 湿滑版本需结合模型预测(如Actor-Critic)或深度强化学习(如DQN),以应对多路径可能性。
-
奖励机制影响
- 非湿滑版本中,奖励信号(如到达终点+1)可直接关联动作序列,训练周期短。
- 湿滑版本中,相同动作可能因滑动导致不同奖励,需引入延迟奖励机制(如TD误差)优化长期回报。
-
算法鲁棒性要求
- 非湿滑版本对算法鲁棒性要求低,因环境无噪声干扰。
- 湿滑版本需算法具备抗干扰能力,例如通过经验回放(ExperienceReplay)减少随机性影响。
实际应用建议
- 非湿滑场景:适合教学或快速验证基础算法(如Q-learning)。
- 湿滑场景:需结合复杂算法(如PPO)和硬件加速(如GPU训练),以提升样本效率。
(注:以上内容基于公开文献及实验验证,不涉及敏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