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近期灾害事件暴露防灾体系薄弱环节,政府正通过法规修订、设施升级等举措提升应急能力。
一、城市防灾规划评估动态
-
专项审查启动
成立跨部门工作组,对全国30个重点城市开展防灾漏洞排查,重点关注建筑抗震等级、疏散通道设置等问题。 -
国际经验借鉴
引入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土耳其灾后重建标准等技术方案,优化本土防灾指标(如下表对比)。
领域 | 原标准 | 新调整方向 |
---|---|---|
建筑抗震 | 抗6级地震 | 抗7.5级地震+动态监测 |
疏散场所 | 按人口5%配置 | 按人口15%配置+物资储备 |
救援响应 | 72小时到位 | 24小时跨区域联动机制 |
二、后续政策调整核心方向
- 法规强制性提升
- 修订《国家灾害管理法》,要求新建项目必须通过防灾合规审查,违规企业列入黑名单。
- 设立省级防灾基金,每年拨款2.5亿美元用于老旧设施改造。
- 技术与管理并重
- 建立全国灾害数据中心,整合气象、地质、医疗等12类实时信息。
- 在德黑兰、马什哈德试点“智慧防灾社区”,配备传感器网络与AI预警平台。
- 社会参与机制
强制要求学校、企业每季度开展防灾演练,公众培训覆盖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