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底,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完成,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加入合作社,生产资料逐步转为集体所有。
一、覆盖规模数据
根据1956年统计数据,全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情况如下:
类别 | 覆盖比例或数量 |
---|---|
加入合作社农户 | 约1.18亿户(占全国96.3%) |
高级社占比 | 87.8%的农户加入高级社 |
初级社保留比例 | 8.5%的农户仍属初级社 |
二、生产资料改造进程
- 土地所有权
- 高级社阶段,农民私有土地转为集体所有,土地分红取消。
- 全国99%的耕地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
- 耕畜与农具
- 大型农具(如犁、水车)折价归公比例达90%以上。
- 多数地区耕畜由合作社集中饲养调配。
- 分配制度
- 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劳动工分制全面推行。
三、阶段对比(1950-1956)
年份 | 合作社类型 | 主要特征 |
---|---|---|
1953 | 互助组 | 自愿联合,生产资料私有 |
1955 | 初级社 | 土地入股,按劳分配与分红并存 |
1956 | 高级社 | 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完全按劳分配 |
四、实施影响与挑战
- 积极效果:粮食产量较1952年增长19%,农田水利建设规模扩大。
- 现存问题:部分地区出现管理混乱、农民劳动积极性波动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