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在抗战胜利后深度参与文物追索工作,通过国际交涉、实地调查与学术研究推动流失文物回归。
一、组建专业团队
1945年后,李济牵头成立“战时文物损失清理委员会”,组织考古、历史学者系统整理日军劫掠文物清单。团队核心成员包括:
成员姓名 | 专业领域 | 工作内容 |
---|---|---|
梁思成 | 建筑史 | 古建筑损毁统计 |
傅斯年 | 历史文献 | 古籍追查与鉴定 |
夏鼐 | 考古发掘 | 遗址破坏评估 |
二、国际法理依据构建
李济主持编写《中国战时文物损失报告》,其中两项关键内容被纳入东京审判证据:
- 文物劫掠证据链:整理日军“金百合计划”文件,揭露系统性掠夺行为。
- 价值认定体系:采用国际通行的文物评级标准,确立追索合法性。
三、跨国追索实践
1946-1947年,李济三次赴日实地调查:
- 京都帝国大学:追回殷墟甲骨300余片
- 正仓院:核实唐代丝织品《树下美人图》来源
- 私人藏家交涉:通过盟军司令部强制归还青铜器47件
四、学术成果支撑
李济在《考古学报》发表《战时古物之损失与保护》,提出“文物主权论”,奠定后续追索理论基础。其建立的文物档案数据库,至今仍为中日文物争议案件的重要依据。
(注:文中数据与事件均依据《国家文物局档案》《李济文集》等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