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轨道设计突破传统月球探测模式,采用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方式,并实现绕月高度动态调整与任务后深空拓展,为后续深空探测奠定技术基础。
一、高效直达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二号采用“一步到位”的发射方案,火箭直接将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相比嫦娥一号的绕地调相轨道模式,节省了约7天时间与燃料消耗。这一设计大幅提升了任务效率,同时降低轨道控制复杂度(见表1)。
表1:嫦娥二号与嫦娥一号轨道对比
参数 | 嫦娥二号 | 嫦娥一号 |
---|---|---|
发射轨道 | 直接地月转移轨道 | 地球调相轨道 |
奔月时间 | 约112小时 | 约13天 |
初始绕月高度 | 100公里圆轨道 | 200公里圆轨道 |
二、动态轨道高度调节
- 低轨高清探测
嫦娥二号首次将绕月轨道降至100公里高度,并通过变轨进入15公里×100公里的椭圆轨道,实现对月球表面的高分辨率成像(最高达1米分辨率)。 - 轨道维持技术
通过多次精准轨道修正,探测器在月球引力场不稳定环境下仍保持预定轨道,误差控制在米级范围内。
三、任务后深空拓展
完成绕月探测后,嫦娥二号主动脱离月球轨道,执行三项拓展任务:
- 日地拉格朗日L2点探测
2011年飞抵距离地球约170万公里的日地L2点,成为中国首个进入深空轨道的探测器。 - 小行星飞越探测
2012年近距离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首次获取该小行星的形貌与光谱数据。 - 超远距离通信验证
最远通信距离突破2000万公里,验证了中国深空测控网的长距离通信能力。
四、燃料优化设计
轨道规划采用“最小燃料消耗”原则,通过地球与月球引力叠加效应实现轨道机动,剩余燃料被用于拓展任务,使探测器寿命从原计划的半年延长至近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