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以《新青年》为阵地,撰写《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结合中国实际阐释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理论,奠定思想传播基础。
核心传播路径与内容
- 
理论体系构建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首次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并重点分析剩余价值学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文中引用《共产党宣言》核心观点,强调“经济问题解决是根本改造的前提”。
- 
刊物阵地运用 
 李大钊通过编辑身份主导《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专号(1919年9月),推动刊物转型。下表列举其代表性文章:
| 时间 | 文章标题 | 核心思想 | 
|---|---|---|
| 1918年 | 《庶民的胜利》 | 解析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 
| 1919年 |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完整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 | 
| 1920年 |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 运用唯物史观重构历史研究方法论 | 
- 
实践结合传播 
 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李大钊提出“主义”与“实际问题”的结合路径,主张以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矛盾,为后续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其文章常采用本土化案例,如用“田主剥削佃农”解释剩余价值理论。
- 
组织传播网络 
 依托《新青年》影响力,李大钊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将刊物读者转化为实践者。通过连载《工资、价格与利润》等译文,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引导青年知识分子从理论阅读转向革命实践。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爱吃泡芙der小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