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调试涉及多环节配合,电缆故障漏检往往源于检测盲区与流程疏漏。以下从技术、管理、环境三方面展开分析。
检测流程缺陷
部分项目未严格执行电气系统分段测试,或仅依赖通电试验判断电缆状态。例如,若采用“整体通电法”,局部绝缘破损可能因电压未达阈值而未被触发。下表示意常见检测盲区:
检测环节 | 漏检原因 |
---|---|
绝缘电阻测试 | 未覆盖低温环境下的参数波动 |
线路导通测试 | 忽略接触电阻异常 |
负载运行试验 | 短时测试无法暴露长期隐患 |
人员经验不足
低温环境电缆故障表现与常温差异显著。调试人员若缺乏冷库项目经验,易将电缆收缩导致的接触不良误判为机械松动,未深入检测导体损伤。部分团队过度依赖目视检查,忽视红外热成像等专业设备对隐蔽故障的识别。
环境干扰影响
冷库运行时的低温(-18℃至-25℃)会改变电缆绝缘层物理特性,常规检测设备在非低温环境下获得的参数失去参考价值。同时,制冷机组振动可能掩盖接触点放电异响,导致听觉检测失效。
隐蔽性安装结构
冷库电缆多采用穿管暗敷或夹层走线方式,故障点常位于保温层内部。某案例显示,电缆被聚氨酯发泡材料包裹后,绝缘层局部碳化现象直至三个月后系统瘫痪才被发现。
时间成本制约
项目验收周期压缩导致调试阶段“重功能实现、轻隐患排查”。部分单位为赶工期,省略48小时持续负载测试环节,使得间歇性漏电、局部过热等渐进式故障无法被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