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至1950年4月,解放战争进入西南决战阶段。刘伯承、邓小平与贺龙作为核心指挥者,分工协作完成对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战略合围。
人物 | 职务 | 指挥职责 |
---|---|---|
刘伯承 | 第二野战军司令员 | 制定主攻路线,指挥第3、第5兵团突破川黔防线,完成对成都平原的钳形包围。 |
邓小平 | 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 | 统筹后勤与政治动员,协调地方政权接收,主持《入川守则》等政策制定。 |
贺龙 | 西北军区司令员 | 率第18兵团南下剑门关,切断胡宗南集团西逃路线,建立川北解放区。 |
刘伯承的军事部署聚焦于川东突破,指挥部队沿长江、乌江两路推进。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战术成功迷惑国民党守军,11月30日率先解放重庆。
邓小平在战役期间同步推进三大任务:组织30万民工保障补给线、颁布《新区政策八条》稳定社会秩序、筹建西南军政委员会。其主持的《关于少数民族工作指示》为后续民族地区解放奠定基础。
贺龙所部从陕西凤县南下,12月14日攻克广元后分兵控制川陕公路。其指挥的秦岭阻击战迟滞了胡宗南主力西撤,为主力部队合围赢得关键时间。1950年2月进驻成都后,兼任西南军区司令员负责剿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