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形式的进化史中,电子游戏为何被赋予“第九艺术”的称号?它与传统八大艺术(音乐、绘画、雕塑、文学、舞蹈、建筑、戏剧、电影)的差异不仅在于媒介载体,更体现在创作逻辑与体验维度的底层重构。以下从五个关键维度展开对比分析:
一、互动性与参与感的革命
维度 | 传统艺术(单向输出) | 电子游戏(双向交互) |
---|---|---|
叙事权 | 艺术家绝对主导 | 玩家可影响故事分支 |
体验路径 | 固定线性流程 | 动态非线性探索 |
反馈机制 | 观察者被动接收 | 实时操作-结果循环 |
案例:《底特律:变人》通过玩家选择触发不同结局,单个角色的生死可能引发蝴蝶效应,这种“选择即叙事”的模式在传统戏剧中难以实现。
二、技术融合的深度
电子游戏是跨学科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创作需整合:
- 程序逻辑(如AI行为树)
- 物理引擎(如《传送门》的时空规则)
- 实时渲染(如《赛博朋克2077》的光线追踪) 而传统艺术虽可能借助技术(如电影CGI),但核心仍以单一媒介表达为主。
三、时间与空间的重构
艺术形式 | 时间维度 | 空间维度 |
---|---|---|
电影 | 线性剪辑 | 虚拟场景预设 |
电子游戏 | 可逆时间(如《死亡细胞》) | 程序生成开放世界(如《艾尔登法环》) |
突破点:游戏通过“涌现式设计”(emergentdesign)创造无限可能,如《我的世界》的沙盒机制,玩家行为可突破预设框架。
四、情感共鸣的量化表达
传统艺术依赖隐喻与象征传递情感,而游戏通过数值系统将情感具象化:
- 战斗数值(如《黑暗之魂》的受苦美学)
- 道德计量(如《辐射》系列的声望系统)
- 资源管理(如《动物森友会》的岛屿生态)
这种“情感量化”使玩家在操作中直面人性矛盾,如《这是我的战争》通过物资短缺模拟生存伦理困境。
五、创作主体的模糊性
艺术类型 | 创作主体 | 体验主体 |
---|---|---|
绘画 | 艺术家 | 观众 |
电子游戏 | 开发者+玩家共同完成 | 玩家即创作者(如《GTA》mod社区) |
争议焦点:游戏是否因“规则限制”削弱艺术自由?支持者认为限制催生创意(如《星露谷物语》的农场玩法),反对者则强调传统艺术的绝对自主权。
差异本质:从“观看”到“存在”
电子游戏的核心颠覆在于将观众转化为“参与者”,通过交互实现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当玩家在《塞尔达传说》中攀爬雪山时,不仅是操作角色,更是通过体感交互(如Switch手柄震动)获得沉浸式生存体验——这种“身体在场”是传统艺术难以企及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