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加拿大医生跨越国界,在抗战烽火中放弃优渥生活,将生命融入中国军民的血肉防线,用行动诠释了国际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至高境界。
一、前线医疗救治中的忘我奉献
时间 | 地点 | 具体事迹 |
---|---|---|
1938年2月 | 山西临县 | 连续工作40小时,为115名伤员实施手术,累至昏厥仍坚持完成最后一台紧急截肢手术。 |
1939年4月 | 河北涞源 | 在日军扫荡中带领医疗队转移,徒步背负重伤员行军20公里,途中多次冒险返回抢救遗留物资。 |
二、创新战地医疗体系的实践
-
创建“流动医院”
为解决战场医疗资源短缺,白求恩设计便携式手术器械箱(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使手术效率提升3倍,救治范围覆盖冀中、晋察冀边区。 -
培训基层卫生员
编写《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与技术》手册,组织培训班教授止血、固定、消毒等技能,3年内培养出1300余名战地医护人员。
三、极端条件下的自我牺牲
- 献血救伤员:1939年冬,在血浆匮乏时多次为重伤战士输血,一次抽血后因虚弱摔倒,仍拒绝休息。
- 拒绝特殊待遇:主动将组织配发的营养品让给伤员,长期以黑豆、野菜充饥,导致自身营养不良。
- 带病坚守岗位:1939年10月,左手中指手术感染后仍坚持工作,最终因败血症逝世,临终前写下遗嘱将财物全部捐献给根据地。
四、超越国界的精神遗产
白求恩临终前对战友的嘱托:“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其精神至今仍被中国《纪念白求恩》一文列为共产党员修养的典范,并在全球医疗援助行动中持续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