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通过秘密逃亡至美国,以顾问身份参与曼哈顿计划,同时推动核能管控。
一、躲避纳粹迫害的关键行动
时间 | 事件 | 细节 |
---|---|---|
1943年10月 | 逃离丹麦 | 纳粹计划逮捕玻尔前,他与家人乘渔船秘密离境。 |
1943年10月 | 瑞典庇护 | 瑞典政府协助其飞往英国,避免德方拦截。 |
1943年12月 | 加入曼哈顿计划 | 化名“尼古拉斯·贝克”赴美,避免身份暴露。 |
二、原子能研究的参与与争议
-
曼哈顿计划中的角色
玻尔以“资深顾问”身份加入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要贡献在于理论指导,例如核反应堆设计和铀浓缩技术。他提出“玻尔-惠勒理论”,为核裂变研究奠定基础。 -
对核武器的态度
玻尔担忧原子弹的滥用,主张战后国际共享核技术以防止军备竞赛,并与罗斯福、丘吉尔会谈,但未获支持。 -
隐蔽身份的影响
为避免纳粹追踪,玻尔在美期间极少公开露面,仅通过加密信件与欧洲同行联络,间接影响了德国核计划的滞后。
三、逃亡与科研的关联性
玻尔的逃亡路线(丹麦→瑞典→英国→美国)与同盟国情报网高度协同,其物理学家身份使其成为双方争夺的关键人物。在美期间,他通过理论推导协助解决重水反应堆难题,同时以人道立场呼吁科学伦理,成为战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倡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