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国际机场的建设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正式启用前,它历经了不同的关键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规划与奠基(1955-1957年)
1955年,国家决定建设首都国际机场。随后选址在北京东郊,开始进行场地平整等基础工作。1957年正式奠基,这标志着机场建设的开端,为后续大规模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第二阶段:一期工程建设(1958年)
1958年,首都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动工并快速推进。建成了一座小型候机楼,面积约6000平方米,以及一条长2500米的跑道。同年3月,首都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它的运营历史。
第三阶段:早期扩建与完善(1965-1966年)
随着航空业务的增长,1965年机场开始扩建。新建了一座候机楼,面积达到8500平方米,改善了旅客候机和服务设施。1966年跑道延长至3200米,提升了机场的起降能力,能够满足更大机型的需求。
第四阶段:进一步升级改造(1974-1979年)
1974年,机场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建设了更为现代化的候机楼二号航站楼,面积大幅增加到3.36万平方米。同时完善了通信、导航等配套设施,提升了机场的整体运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国际和国内航空运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