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世纪俄罗斯音乐巨匠,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了《b小调第六交响曲》,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其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标题"悲怆"由作曲家胞弟提议添加。
作品全貌速览
属性 | 细节 |
---|---|
创作时间 | 1893年2月至8月 |
首演日期 | 1893年10月28日 |
演出地点 | 圣彼得堡 |
乐章构成 | 4个乐章(末乐章为慢板) |
核心调性 | b小调 |
创作特色 | 突破交响曲传统结构 |
这部交响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反传统的乐章安排:第一乐章以阴郁的慢板引子揭开序幕,末乐章采用罕见的慢板终曲,整部作品贯穿着强烈的悲剧色彩。作曲家本人曾向侄子透露"将整个灵魂都投入其中"。
1893年11月6日,即首演后第九日,柴可夫斯基因霍乱猝逝。尽管后世存在对其死因的争议性猜测,但音乐学界始终以官方医疗记录为据,认定其死于传染疾病。这部承载着深刻情感的交响杰作,最终成为作曲家留给世界的音乐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