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这样直白甚至粗鄙的歌词表述,不会对一首民谣作品本应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它在大众中的传播走向带来巨大的冲击吗?
争议歌词对文化价值的多面影响
我们得先琢磨琢磨,民谣这东西,传统来看,要么是唱生活百态,要么是抒个人情怀,讲究点儿含蓄和意境,能让人听了有所回味,这大概就是它文化价值的一部分吧。那《咬之歌》里冒出这么一句,它的文化价值是往上走了还是往下掉了呢? 一方面,有人可能会说,这歌词也太“敢说”了,简直就是把某些不能上台面的东西直接扔出来,完全破坏了民谣给人的那种清新或者深沉的感觉。从社会公序良俗来讲,这样的表达显然是逾越了大众普遍接受的道德底线和语言规范,它不像在表达艺术,更像是在故意“碰瓷”或者博眼球。这样一来,作品本身想传递的情感或者思考,很可能就被这句歌词的负面效应给盖过去了,文化价值自然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它可能引导了一种不良的创作风气,让一些人误以为靠低俗就能出名。 另一方面,会不会有极少数声音觉得这是一种“真实”的表达呢?比如说,它极端地展现了某种情感的痛苦或者绝望?但即便如此,艺术表达也得有个度吧?当表达方式本身已经引起了广泛的不适和反感,那所谓的“真实”又能有多少正面的文化意义呢?恐怕更多的是让人觉得粗鄙和冒犯,而不是对情感的共鸣。所以,总体来看,这种争议表述对其文化价值的负面影响是压倒性的。
争议歌词如何左右传播路径
一首歌写出来,总是希望被听到的。但《咬之歌》这种情况,它的传播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主流渠道肯定是走不通的。现在我们国家对文化内容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像这种包含明显低俗、侮辱性语言的歌曲,正规的音乐平台、电台、电视台肯定是不会让它上架或者播放的。这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最主要、最广泛的传播途径,很难被大众所知晓。 它可能会在一些小众的、地下的网络空间里流传。毕竟网络信息传播复杂,总有些地方监管可能没那么及时。但这种传播往往是伴随着巨大争议的,大部分人听到后可能不是欣赏,而是批评和抵制。而且,一旦引起了足够的负面关注,相关部门也会介入处理,进行下架或者屏蔽。所以,它的传播范围会非常有限,而且传播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被封禁的风险。可以说,这种争议歌词让它的传播路径变得极其狭窄和扭曲,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负面案例被提及,而不是作为一首正常的歌曲被传播。
从社会实际情况看这种现象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大家对文化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趣味是有要求的。我们提倡的是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内容。像《咬之歌》这样的作品,它显然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导向。 你想想,家长们会希望孩子听到这样的歌词吗?学校会允许这样的歌曲在校园里传播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社会大众对这种低俗化的表达普遍是持排斥态度的。这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更关系到文化环境的净化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从社会实际接受度来讲,这种带有争议表述的作品,也很难获得正面的认可和广泛的传播。
其实,真正好的民谣作品,比如那些能唱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或者描绘出普通人生活酸甜苦辣的歌,它们的文化价值是被大众所公认的,传播路径也会比较顺畅,因为它们触动了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并且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而这种靠争议甚至低俗歌词来博关注的作品,终究是走不远的,也不会真正被历史所记住。我们还是应该倡导和支持那些有深度、有温度、有格调的文化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