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6年,罗马执政官卢基乌斯·埃米利乌斯·鲍罗斯在坎尼会战中率军迎战汉尼拔的迦太基军队,因战术劣势与敌军包围,身陷重围力战而亡。
战役背景与兵力对比
项目 | 罗马军队 | 迦太基军队 |
---|---|---|
统帅 | 鲍罗斯、瓦罗 | 汉尼拔 |
兵力规模 | 约8万步兵、6千骑兵 | 约4万步兵、1万骑兵 |
战术部署 | 传统密集方阵 | 新月形包围战术 |
鲍罗斯阵亡过程
-
指挥分歧与决策
鲍罗斯主张谨慎作战,但另一执政官瓦罗坚持正面进攻。最终罗马军以密集阵型推进,陷入汉尼拔预设的“双重包围”陷阱。 -
战场局势恶化
迦太基骑兵击溃罗马侧翼后,步兵从两翼收缩,形成合围。罗马士兵因阵型拥挤丧失机动性,伤亡剧增。 -
身先士卒与重伤
鲍罗斯拒绝撤退,亲率精锐试图突围。据史学家李维记载,他在混战中被标枪击中,仍持剑指挥,直至失血过多倒地。 -
最终结局
迦太基士兵确认其身份后,以乱矛攻击致其死亡。此役罗马损失超7万人,鲍罗斯成为共和国历史上阵亡级别最高的将领之一。
历史评价与细节佐证
- 史籍记载:波利比乌斯在《通史》中描述,鲍罗斯“头盔碎裂,铠甲染血,站立指挥至最后一息”。
- 战术分析:现代研究认为,罗马军的指挥权分散(双执政官轮流指挥)加剧了战场混乱。
- 遗体处理:汉尼拔下令寻回鲍罗斯尸体并厚葬,以示对勇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