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是否因疏于维护器材而构成过失?社区在器材管理权责划分上是否存在漏洞?
法律责任主体及依据
责任主体 | 责任类型 | 法律依据 | 具体表现 |
---|---|---|---|
物业 | 安全保障义务 | 《民法典》第1253条、《物业管理条例》第35条 | 健身器材维护、风险警示、应急处理 |
社区 | 设施管理权责 | 《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8条 | 器材采购、安装、定期检查 |
1.物业的法律责任
- 日常维护责任:物业需定期检查器材安全性,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部件。若因未及时维护导致事故,可能承担侵权责任(《民法典》第1165条)。
- 风险警示义务:若器材存在明显安全隐患(如锈蚀、断裂),物业未设置警示标识或隔离措施,可能被认定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
2.社区的法律责任
- 权责划分争议:若社区为公共器材实际管理者,需承担维护责任;若委托物业代管,需明确书面协议划分责任。
- 采购与安装合规性:若器材质量不达标或安装不符合安全标准,社区可能因选任过错承担连带责任(《民法典》第1198条)。
3.受害者救济途径
- 举证责任:受害者需证明器材存在缺陷或管理方有过失(如维修记录缺失、警示标志未设置)。
- 赔偿范围: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依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计算。
注:具体责任需结合器材归属、管理协议、事故原因等综合判定,建议通过协商、诉讼或向住建部门投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