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陈未能成为现象级饮料,真的仅仅是运气不好吗?这背后会不会藏着传统品牌在孵化新兴品类时难以突破的结构性问题呢?传统品牌在面对日新月异的消费市场和新兴品类时,是不是真的有点“船大难掉头”,存在一些先天的或者后天形成的短板呢?
一、“小陈陈”的试水与市场反馈——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加多宝推出“小陈陈”陈皮饮料,瞄准的是当时逐渐兴起的健康饮品市场和年轻消费群体,试图用“小陈陈”这样一个听起来更亲切、更年轻化的品牌名来打破过往的传统形象。然而,从市场表现来看,“小陈陈”并未如预期般大火,未能像当年的王老吉那样一骑绝尘成为现象级产品。这其中除了具体的营销策略、产品口味等因素外,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作为传统大品牌的加多宝,在孵化“小陈陈”这类新兴品类子品牌时,是否遇到了一些结构性的“拦路虎”。
二、传统品牌在新兴品类孵化中可能遇到的结构性短板分析
传统品牌往往在资金、渠道、生产能力等方面拥有深厚积累,但这些优势在孵化新兴品类时,有时反而可能成为束缚。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可能存在的问题:
1.决策链条与组织架构的“惯性”:大公司的“慢慢来”VS新兴品类的“快迭代”
传统品牌,尤其是发展成熟的大型企业,往往有着一套既定的决策流程和层级分明的组织架构。这在应对成熟市场和常规产品时非常有效,能够保证稳定和效率。但新兴品类市场变化极快,消费者需求也更具弹性和不确定性,需要企业能够快速洞察、快速决策、快速调整。
- 举例:当一个新兴的口味趋势或者营销玩法出现时,小品牌可能几天内就能做出反应并推出相应内容,而传统大品牌可能需要经过层层汇报、市场调研、内部讨论等多个环节,等最终决策下来,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市场窗口期。
- “小陈陈”可能的困境:如果在推广过程中,市场反馈需要对口味进行微调,或者对营销方向进行大的调整,传统的决策链条是否能支撑这种快速响应?会不会因为流程过长而错失良机?
2.品牌资产的“双刃剑”效应:原有形象的“拖累”VS新兴品类的“新鲜感”
传统品牌通常拥有强大且固化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认知。比如提到加多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红罐凉茶”、“怕上火喝加多宝”。这种强大的品牌资产在推广同类产品时是巨大优势,但在孵化全新品类、面向全新客群时,却可能成为一种“甜蜜的负担”。
- 消费者认知固化:消费者可能会下意识地将子品牌与母品牌的固有印象联系起来,认为“小陈陈”还是那个“老几样”换汤不换药,难以对其产生“新兴品类”的好奇和尝试欲望。
- 品牌内部资源倾斜与定位冲突:母品牌的核心业务往往是企业的“现金牛”,在资源分配上可能会不自觉地向核心业务倾斜。新兴品类的孵化需要长期投入,且回报存在不确定性,这可能导致内部对新兴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持久或坚定。同时,如果新品牌与母品牌在目标人群、品牌调性上差异过大,如何协调两者关系,避免相互稀释或冲突,也是一大挑战。
3.营销思维与渠道体系的“路径依赖”:熟悉的“老路”VS新兴品类的“新玩法”
传统品牌在长期的市场征战中,形成了自己熟悉的营销模式和渠道网络。比如大规模的电视广告投放、深度分销的线下渠道等。这些在过去非常有效,但面对新兴品类,尤其是针对年轻一代消费者时,可能会显得“水土不服”。
传统营销与渠道的特点 | 新兴品类消费者的偏好与新兴营销趋势 | 可能导致的结果 |
---|---|---|
依赖大规模、中心化的广告投放,强调品牌知名度 | 更注重个性化、场景化、互动式的体验营销,信息获取来自社交媒体、KOL/KOC推荐 | 传统广告触达率下降,难以打动年轻消费者,营销资源投入产出比降低 |
线下渠道深耕,覆盖广,但对新兴消费场景(如精品超市、线上社群团购)的渗透和掌控力可能不足 | 消费场景多元化,线上购买、社群分享、小众渠道购买成为新趋势 | 产品无法有效触达目标消费群体,消费者想买却买不到 |
营销语言风格相对固化,偏传统、正式 | 喜欢轻松、有趣、有网感、能产生情感共鸣的沟通方式 | 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代沟”,无法建立有效的情感连接 |
- “小陈陈”的尝试与挑战:虽然“小陈陈”试图通过更名等方式贴近年轻人,但如果其核心的营销玩法和渠道布局依然沿用传统模式,可能就难以真正打入年轻消费者的心智和生活场景中。比如,是否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乃至后来的抖音等)进行创新性的内容营销?是否在线下渠道选择上,除了传统商超,也布局了更多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新兴渠道?
4.创新文化与容错机制的“缺失”:对“成功”的渴望VS孵化创新的“试错”本质
新兴品类的孵化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过程,充满了探索和试错。这需要企业内部有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以及相应的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
- 传统品牌的“成功焦虑”:由于传统品牌体量较大,一旦失败,损失也可能更大,因此在创新项目上可能更追求“一击即中”,对失败的容忍度相对较低。这种心态可能导致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敢进行大胆的尝试和突破,过多求稳,反而失去了新兴品类的“锐气”和“独特性”。
- 创新人才的吸引与培养:新兴品类的孵化需要具有前瞻性视野、敢于冒险、熟悉新事物的创新型人才。传统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是否能够吸引并留住这类人才?内部的创新激励机制是否足够到位,能够激发团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写在最后:传统品牌如何破局——是“短板”还是“待解的课题”?
“小陈陈”未能成为现象级饮料,是一个复杂的个案,不能简单、绝对地归因于传统品牌在新兴品类孵化中的结构性短板。但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传统品牌在拥抱变化、孵化新物种时,如何克服自身固有的思维定式、组织惯性和路径依赖?
或许,传统品牌可以尝试成立独立的创新孵化部门,给予其更大的决策自主权和资源支持,使其能够像初创公司一样灵活运作;或许,可以加强与外部创新力量(如初创团队、高校科研机构、营销新锐)的合作,引入新鲜血液和ideas;或许,更重要的是从企业文化层面,真正建立起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传统品牌并非没有机会在新兴品类中再创辉煌,但这需要它们勇于自我革新,正视并努力弥补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短板”,在传承自身优势的同时,注入更多适应新时代的活力与创造力。这条路并不容易,但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