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好奇,任晓梅作为仪征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在脑血管病规范化诊治方面究竟有哪些创新性临床实践呢?
优化急性脑血管病溶栓流程
任晓梅积极推动急性脑血管病溶栓治疗流程的优化。以往患者从入院到溶栓治疗的时间较长,影响治疗效果。她带领团队建立了快速评估和诊断体系,缩短了从患者就诊到开始溶栓的时间。通过与急诊科、影像科等多科室的紧密协作,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头颅CT等必要检查,判断是否适合溶栓治疗。这种创新实践大大提高了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溶栓治疗率,为患者争取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引入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指导治疗
在脑血管病的诊治中,任晓梅引入了多模态影像学技术。传统的脑血管病诊断主要依靠单一的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导致对病情的评估不够全面。她利用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等多模态影像学技术,更准确地判断脑血管病变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例如,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通过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可以区分可挽救的脑组织和已经坏死的脑组织,从而为是否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避免了不必要的治疗和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个性化管理
任晓梅注重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开展了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她认识到不同患者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同,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因此,她为每位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二级预防方案。对于高血压患者,根据其血压波动特点和合并症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和治疗剂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指导其合理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水平。同时,她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认识和依从性。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管理方案,降低了脑血管病的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推行神经康复早期介入治疗
在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任晓梅积极推行神经康复的早期介入。以往神经康复治疗往往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才开始,错过了最佳的康复时机。她带领团队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就立即开展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认知训练等。早期康复介入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通过这种创新实践,提高了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效果,使更多患者能够回归社会。